English

少年期亲子关系──一个沉重的话题

1998-12-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

“爸爸是‘严刑拷打’,妈妈有‘约法三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不许……11岁的我如同笼中的小鸟,得不到自由……”“我讨厌父母,我不愿回家,家里如同监牢,我常常想到轻生……”

多数家庭亲子关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其中多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爸爸妈妈听我说”征文活动是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课题”中的实验项目之一,主持这项研究的是天津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孟育群女士。她从1991年起带领课题组首先选择了天津市和沈阳市的3所中学作为第一批实验校,采用由日本学者制定并经中国科研人员修订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量表”对189名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进行科学诊断,并通过观察法、交谈法、作业分析法、心理咨询法等方式,细致了解少年期亲子关系情况。此后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化,参加该课题实验的学校逐渐增多,迄今已有16所中小学的数十名教师成为课题协作人员,千余名学生及其家长接受了亲子关系诊断测量。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接受测试的家庭亲子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在受测家庭中70%—80%的家长由于将自己的夙愿或希望投射在子女身上,而忽视子女的天赋能力与兴趣,希望孩子绝对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从而造成亲子间持久性的矛盾冲突。孟育群说,有关研究证实: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在其总体上与子女的学习和教育成就呈正向相关。但只有当期望目标为孩子所接受,并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时,才会产生激励作用;而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少年身心发展内在规律的期望目标只会给少年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阻碍其健康发展。课题组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也获得大量例证,发现存在此类亲子矛盾的家庭,其子女均不同程度地存有心理障碍及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无责任心,与人不协调、不合作,寡言、抑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厌恶学习,有的少年自卑心理严重,产生非社会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研究表明,家长缺乏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忽视少年心理发展特征,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也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在参加受测的500余个家庭中,有50%—66%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干涉,29%—66%的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59%—65%的父母则过于溺爱。不当的教育方法在少年的心理上形成的反弹是出乎家长意料的。尽管家长坚持认为他们的做法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然而无奈的是孩子对此并不领情,甚至十分反感。课题组曾对349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你在家中最苦恼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139人认为是“父母不理解我”,67人认为是“父母不尊重我,总把我当小孩”;在另一次对639名初中生的调查中,有近半数的学生将寻求“独立自主”而不得视为与父母的“主要矛盾”。而溺爱型教育则使孩子逐渐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不良品质和脆弱的人格。父母主观愿望及全身心付出与“亲子关系危机”这一现实的巨大反差,自然使家长产生了委屈、沮丧甚至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如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势必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父母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

少年期一般是指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年龄段,是人生中最关键而有特色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孩子与父母的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疏远和冲突,是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也是父母感到教育孩子最困难的阶段。孟育群认为,少年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独立生活能力,而许多父母往往不理解少年心理,不善于或不愿意使少年获得和自己平等的新地位,从而使少年在和父母以及成人关系中的独立性和平等的问题,成为他们在交往中和对少年教育实践中最尖锐、复杂因而也最棘手的问题。如果父母不能及时调整对少年子女的态度,就会使亲子关系不断产生矛盾冲突。而亲子关系对于少年的人格特征、问题行为及心理健康以及以后的发展,会带来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因此,如何尽快地消除亲子间产生的隔阂和冷漠,建立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已经成为少年期成功教育的重要问题。

孟育群及其课题组研究人员不仅重视少年期亲子关系发展问题的研究,而且还用4年左右的时间在一些中学分期分批地开展了亲子关系调适的干预性或培养性实验研究。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原因,他们一方面通过专家讲座、团体咨询,组织家长交流家庭教育体会和召开教师、家长、子女三方会议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少年的心理特征,教授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父母破除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思想品德、心理发展,以及把子女视为私有财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错误观念,使他们逐步学会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并且针对亲子关系较为紧张的家庭制定调适方案,进行跟踪调适研究;另一方面,他们面向少年学生开办系列心理专题讲座,教育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对待自我与父母,激发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并开展系列活动培养锻炼少年自立精神和能力。

经过亲子关系诊断调适后,亲子关系明显改善

他们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赞誉。沈阳市134中学的一个实验班经科学测定表明,参加亲子关系诊断调适后,亲子关系明显改善,少年问题行为明显减少,学习成绩迅速提高,该班级被评为区级三好班级。在日前天津教科院专门为本报记者采访而组织的座谈会上,来自天津、沈阳的十几所中小学教师纷纷向记者谈了他们参加“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与调适”课题后的感受。西青道中学的教师说,现在该校已摒弃了“教师请家长——告状,家长管孩子——打骂”的陈规陋习,初步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接轨、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教育模式;大港油田一中开设“亲子课堂”后,成为家长最欢迎的课外活动;沈阳市134中学的陈杰老师则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说明该校实验班成为学校乃至全市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据了解,目前对于亲子关系的研究成果以描述性居多,实验研究相当少,而少年期亲子关系的研究与调适在国内几乎是空白。因此一些教育界专家高度评价孟育群及其课题组的工作,并建议将其成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初中及高小推广。天津教育局认为,全面开展少年期亲子关系的诊断与调适,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价值,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教育水平。目前,结合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从提高家长素质、调适亲子关系入手的“充分发挥家庭德育功能的研究与实验”已在天津市18所中学展开,孟育群研究员希望有更多的学校与家庭应用这一成果,指导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实践,从而使我国少年期亲子关系呈现令人欣喜的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